查看原文
其他

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,好事怎么办好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渡过 Author 张进ZJ

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:渡过(ID:zjduguo)
张进 抑郁症互助社区“渡过”平台创始人、财新传媒原副总编辑
全文1600余字,读完约需3分钟
 编者按 :近日,教育部就全国政协《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》答复称,已明确把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检查。而在一年前,教育部曾就青少年抑郁症教育做出安排。南都观察特转载青少年抑郁问题专家、“渡过”平台创始人张进当时就此问题的评论,期待此事能基于现实,尊重科学,把好事办好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去年发布的《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》,从筛查、预防到治疗,给出了一套综合解决方案。
 
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内容是:各高中及高等院校,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,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,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,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
 
我支持这个方案。它体现了国家精神健康措施已经落实到操作层面,必将唤起全民对精神健康的关注,更多地满足全民的精神健康需求,更好地托举全面小康,实现全民健康。
 
但是,我们又要看到,鉴于抑郁症问题的复杂性,要做好这个好事,需要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,并确定相应预案。
 
首先,如何保证抑郁症筛查的准确性。
 
我们都知道,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不同,大脑及其功能的复杂性,使其不可能像其他器官疾病那样显现内在的运作障碍。通过X光机、血压计、血液检查,可以确诊骨折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但诊断抑郁症没那么容易。目前诊断精神疾病普遍缺乏准确的工具和程序,尽管业界已有强大的成像设备,对基因和神经系统功能也有了更多了解,可是仍只能通过考察患者的行为和功能作出抑郁症诊断。
 
那么,如何在医院一对一问诊之外筛查抑郁症?只能通过量表。该方案已经透露,“医疗卫生机构使用PHQ-9量表开展抑郁症筛查”。
 
但我们又都知道,正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抑郁症时,只把量表作为参考。测试者的情绪状态是不稳定的,不同的时候做同一个量表,答案会有很大差异;甚至,如果测试者事先研究过这个量表,掌握了评分规律,就完全可能操纵量表测试的结果。
 
▲ PHQ-9健康问卷(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-9,PHQ-9)是基于DSM-IV(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《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》)诊断标准的9个条目,是一个简便、有效的抑郁障碍自评量表。  © 网页截图


其次,如何考虑到抑郁症的自限性特征,确定“病与非病”的界限。
 
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其生物学特征是大脑中神经递质失衡。但神经递质变动是常态,是永恒的,而平衡是暂时的。每个人的神经递质都时刻处于变动之中,如果高到一定浓度,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会自动把它往下压;同理,低到一定程度,也会自动把它往上调。这种自动调节,就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功能。
 
因此,一个人会不会得抑郁症,就看其神经递质自发波动的区间有多大。有的人区间较窄,或者自我调节能力弱,就容易发展成抑郁症;反之,如果转圜余地大,或者自我调节能力强,就不容易得抑郁症;而且,每个人抑郁和不抑郁之间的相互转化,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发生。
 
这就意味着,抑郁症的发作和痊愈,是一个淡入淡出的渐进过程,好比光谱的演变。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领域,病与非病、正常与不正常,没有明确的分水岭。每个人都是健康的,同时也是有病的,差别只在于程度不同。
 
有鉴于此,就很难准确划定“病与非病”,更难随时随地掌握一个人从“病”到“非病”的演变。所以我很担心抑郁症量表筛查后,部分人被贴上“抑郁症”标签,会自我暗示,疑神疑鬼,紧张惊惧;或事实上被排斥、被孤立,这对其精神健康是更为不利的。
 
第三,如何处理筛查结果,做好隐私保护。

当今社会,抑郁症患者和家属病耻感严重。很多人包括青年学生,得了抑郁症,不敢声张,偷偷摸摸看病吃药。我曾经说,病耻感是全社会的合谋,个人和家庭无力对抗;他们不敢公开病情,应充分同情和理解。

因此,如果筛查抑郁症,势必给他们带来巨大精神压力,如何安抚他们?而筛查之后,万一结果被泄漏,他们又如何面对同学、面对社会?所以,在开始筛查之前,隐私保护问题必须提前考虑、妥善安排。

第四,如何避免好政策在执行中滑向不好的一面。
 
我注意到,《方案》中有这么一句:“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。”
 
这“重点关注”是什么?善良的人会认为,这“重点关注”是隐私保护、接纳、关爱、抚慰、辅导、治疗等措施。倘能如此,当然是幸事。
 
但是,现实是复杂的。当今社会节奏加快,竞争激烈,物欲膨胀。我很担心,会不会有部分学校,给“测评结果异常”的学生贴上无形的标签,在集体活动、考试资格、成绩统计等方面将他们打入另册;甚至,会不会出现把部分“重点关注”对象劝退、排除在校园外的极端情况?倘若如此,对这部分“重点关注”人群,将是极大的不公,很有可能给他们造成二次伤害。
 
西谚云:“播下的是龙种,收获的是跳蚤。”——如何把好事办好?为政者不可不察。

*本文已加入“留言赠书计划”,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《十种人性(中信出版集团)图书一本。



点击关键词,阅读推荐文章

现代生活:《国民心理健康报告》自闭症|青少年焦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